芒果体育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优秀建筑应该以其特色汇入城市文化积累和进化的长河。时代更迭,城市变迁,建筑设计师对理想人居空间的思考能够成就建筑独特的生命力,触摸当下的社会情感,寻找出文化土壤的特性。
在过去二十年的旅游发展浪潮中,因缺少合理的规划与保护,这个高原山村,一度面临商业冲动下的建设失序、文化失真、生态失管等困境芒果体育。《“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世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深入挖掘展示旅游资源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标准指引,统筹资源利用,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素配置,稳步推进建设,打造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2022年底,四川启动亚丁村抢救性保护恢复。12月,中建西南院设计团队从实地调研走访开始,了解原住民需求,收集第一手资料,对生态环境、人文业态、建筑风貌制定了贴合村落本身的保护恢复方案。在省政府牵头成立的集合文化、旅游芒果体育、住建、农业、水利、生态等行业专家组带领下,定期进行专题例会研讨,对各个专题规划成果论证审核,形成全过程多方参与的规划模式。
目前,亚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馆、蓝月山谷酒店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耕地保护、文旅商品打造成效明显,世界级国际化村落已具雏形。
保护恢复工程开展前的亚丁村,与2000年相比,20多年来村庄规模扩大了1.5倍,但原汁原味的藏式民居建筑却被稀释了。走在村巷里,满眼是餐饮民宿的店招,像是没有文化内核的建筑外壳。
设计团队以“最小干预最大还原传统风貌”为原则,对亚丁村现有建筑开展分区分级修复,最大化还原藏式民居建筑院落风貌。村内62栋建筑共分为6个区,其中风貌保护19栋、一般修复25栋、重点修复11栋、危房拆除7栋;并对局部影响建筑功能及风貌的门窗等进行更新替换。建筑的外墙,出自项目组专门聘请的本地石砌藏房艺人之手;拆除了部分落地大窗,还原古建筑式的小窗户;晾晒青稞的阳台也被还原,这是农耕文明留下的痕迹。变化,便如此悄悄始于细微之处,新的亚丁村,土石本色的“黑藏房”重新散落在山间台地上,疏密有致。
深挖香巴拉文化内涵,传承农耕文明和传统文脉,设计团队以小而美为目标还原村落文化底蕴。除去建筑本身,村外农田与植被以还原自然生态为原则,赓续亚丁农耕文明,保留半农半牧的生产结构,展示传统耕作习俗。村内则延续农耕放牧、日常生活与祈福仪式等生活痕迹,重建传统院落及村内原始溪流,还原织布、劈柴、煨桑、晒青稞、放牧、转经、锅庄舞等生活场景。
设计团队还将非遗画廊、音乐工坊、青稞酒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业态适量植入,整个村子被打造成为天然的社会生活剧场,一方面提高原住民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将香巴拉文化、香格里拉文化转换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
香巴拉文化博物馆依山而立,以“吉祥八宝”之一的白海螺为整体造型,又如同亚丁的眼睛,朝着三座雪山的方向眺望。
博物馆利用地形高差融于山景之中,朝向村落的一侧从地面延伸舒展,跨过景区市政路的连桥,可将人流由村内直接引入博物馆三层的观景平台,又称亚丁阳台。亚丁阳台朝向雪山,局部下沉的观景台阶为人们提供坐下来静静欣赏雪山的最佳观景点,让游客在感知天地辽阔之后,转身又可回归烟火生活。
这座3000平方米的小型博物馆共三层,底层设有弥散式供氧、全年供暖以及相应机房,是博物馆的“物理心脏”。展陈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流线由三层往下至二层,区别于传统厅连续的流线,设计团队将雪山自然壮美的景观串联在展览流线中,模糊空间界限,将室内空间与玻璃幕墙外的自然山景融为一体。点上一杯咖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不由地开启一程寻梦香巴拉到“进入香巴拉”之旅。
亚丁村南侧离雪山最近的地方,设计团队沿着山谷规划了一条雪山栈道,栈道两端分别是香巴拉文化博物馆与蓝月山谷雪山餐厅。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在喜马拉雅深处有一个叫蓝月山谷的地方,那里神秘而梦幻,有一种终于来到世界尽头、找到心灵归宿的感觉。蓝月山谷雪山餐厅名字灵感便来源于此。餐厅共两层,一层外墙采用当地石材砌筑,二层则采用胶合木结构层叠构筑。团队在朝向雪山一侧采用落地玻璃墙,最大化地引入雪山景色与阳光,让建筑与山地融合,仿佛自然生长在青杠林丛中。游客临窗而坐,望着近在眼前的雪山,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犹如梦境一般,让疲惫的身体享受片刻的安宁。
亚丁村的保护恢复一期已经基本完成,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而是可持续生长模式的建立,它不仅需要设计师的规划与建设者的落地,更需要所有人对村落的爱护与保护。未来的亚丁村一定会像冬日暖阳,迎来全新的面貌,带给人们美好与希望。
这座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村落,是世界自然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的圣地,亦是稻城亚丁景区的重要人文展示窗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还原这个千年村落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守其生态之韵、续其人文之美。在2022年秋,中建西南院景观设计团队抵达这片净土,开启了一段守护亚丁藏乡之美的设计旅途。
随着海拔升高,愈来愈稀薄的空气让大脑逐渐缺氧,人们呼吸变得沉重,大脑开始了无限遐想,仿佛进入了如梦似幻的圣境。亚丁村位于3900米海拔的山腰平坝上,向南朝向三怙主神山中的夏诺多吉、仙乃日雪山,周围被苍青色的山林环绕,一条溪流自北向南在村落田间流淌,东西两片农田嵌入村落融为一体。这座古老的村落,仿佛被岁月雕刻成一幅宁静的画卷。
远眺亚丁村,层叠的针叶林,起伏的青冈树,秋色斑斓的灌丛林,让亚丁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
亚丁村极致的高山高寒生态与纯粹的藏乡文化,对习惯在城市做景观的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课题。如何守护好这片净土?如何还原雪域高原下的藏乡村落图景?走进村落,高原强烈的阳光让村巷肌理叠加了新的图底关系,在明暗交错的光影村巷之间,设计团队开启了灵感寻觅之旅。村边成片的青稞田、溪旁彩色的灌木丛、院前层叠错落的石片墙、房前屋后的煨桑台……这些无一不被设计师们列入设计灵感的素材库中。
设计团队从亚丁村的过去寻找线索,展望世界去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消失的地平线》《亚丁的传说》《亚丁考察报告》等书籍里,在线上线下的历史照片影像里,窥见亚丁村原始村落的模样,以此明晰设计愿景。通过国内外最佳旅游乡村与藏乡田园村落的案例研究,确定生态为根、文化为魂的设计原则。并严格以保护亚丁村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高山高寒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展设计;同时,赓续传统文脉与习俗,留住乡情乡景。
稻城亚丁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高山高寒生态系统之一,呈现出世界级高山峡谷自然风光。村落周围耸立着的十几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在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变成了一个个“热岛”,增高了地面和低层气流温度,使得坐落在海拔3900米高原上的亚丁村,比海拔3000米峡谷地区的村寨年平均气温还要高出许多,形成了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地区特有的气候倒置现象,也因此造就了亚丁珍稀丰富的自然森林群落。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亚丁自然保护区作为横断山脉地区的重要生境代表,承担着保护高山高寒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使命。因此设计团队明确目标为构建高寒生物区世界级科研中心、传递分享生态文化、展开生物多样性战略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保护这极致唯一的自然资源,探寻有效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设计团队展开对世界高寒生物区村落小镇的生态策略研究。以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瑞士采尔马特小镇为案例,从植物群落结构与品种组成以及村落自然环境等方面,学习借鉴高寒地区特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营造方式。因地制宜,结合亚丁村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制定保护修复策略。
延续保护现有村-水-田-林的自然生态格局,对村落周边的道路边坡、山体裸土、边缘缓冲带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团队以亚丁特色的森林系统-灌丛系统-草本系统-动物系统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植被,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构建植物群落。在阴坡保护落叶松、云杉混交林群落,在阳坡选取高山栎灌木丛、小檗、杜鹃等混交落叶灌木丛群落修复破损斑块,采用拟自然的方式保护修复高山高寒生态系统。
在打造村落内部的生态恢复时,秉承严谨科学的态度,研究植物群落、种植策略和文化内涵,还原藏地村落生态样本。通过更改村巷道路尺度,增加绿化面积,恢复村落环境,让村落重新融入自然。
结合藏文化内涵与村落特征研究,在村口、村尾、亚丁坝子、转经堂分别种植山桃、俄色、沙棘、高山柳四棵高原乡土乔木,作为亚丁村的生态文化地标。然而,在高山高寒地区种植乔木难度非常大,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团队与当地林草局、生态环境局多次进行技术交流,获取一手资料,进行仔细论证,为四棵乔木的移植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方案。在全四川高原地带进行苗源筛选,从100多株中经过三轮选型,最终选取与场地匹配度最高、树形良好的四棵树。它们通过严格的移植程序,最终在亚丁村扎下根,与村落共同生长。
在保护修复村落的生态本底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低介入的手法增设景观设施,最大限度减小对村落环境的影响。在村落雪山一侧,临崖线上的凌空栈道顺应地形,避让植物,完美保留了原始自然风貌。并采用现场施工设计的方式,基于现状小道,通过谨慎布置栈道基桩的落位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走在临空栈道上,两侧保留的青冈树郁郁葱葱,转角的俄色花清新淡雅。在这里,可以遥望远处圣洁的雪山,俯瞰溪谷间的冲古寺,感受斗转星移、晨昏交错的自然之美。
特殊地理环境影响下,亚丁村呈现出半农半牧的生产结构,这是藏族人民与自然对话的独特形式。远望亚丁村芒果体育,东西两侧的农田与村落渗透交织,农田边缘通过灌草群落逐步过渡到森林,共同构建出人与自然共生的有机整体。设计团队致力于保护与展示亚丁地区这一特色生产方式及聚落形态,探索将传统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在保护与恢复农田景观时,坚持原生态的原则,采用针灸式设计手法从细部着手,还原本真的藏乡田园图景。遵循亚丁村的历史图像,选取村内光照良好的地方复耕,还原建筑与田野相依、溪流与青稞相伴的画面;村外保留现状的农田肌理,采用当地自然石材留缝拼接修复破碎田埂,让野草在缝隙生长,让田埂融于自然;选取当地特色农作物青稞、高山荞麦、高山豌豆、油菜,遵循当地物候,一年一季,四月播种,九月收割;在田间村边设置青稞晾晒架与牛棚,保护传承当地“春耕二牛抬杠、秋收青稞晾晒”的传统农业生产场景。
深入调研村落百年来的自然生长方式,掌握其独特的有机系统,设计团队以此为基础构思设计与建设的逻辑。将亚丁村逐步形成了标志性的村落图景,归纳为以“石”“色”“水”三个元素为核心的景观印象。
亚丁村是石头砌筑的村落,建筑主体、院落围墙、地面铺装和台阶皆取材于当地特色的黄色系片石。延续当地工匠的手作工艺,选取大小错落的石片砌筑院墙,用较宽的石片压顶并覆盖一层泥土,把最后一步交给自然,随着风带来的草种,自然演变出葱绿的草墙檐。在院落墙角用石片砌筑煨桑台,松柏枝在这里燃烧,袅袅青烟将美好的祝福送向远方。
藏族的色彩信仰源于自然,蓝色的天空、黄色的大地、白色的流云、绿色的丛林、红色的太阳,这五种颜色是亚丁的文化象征。亚丁坝子是村民的集会广场,也是点燃篝火、唱民歌、跳锅庄舞、演藏戏、庆祝启耕节与登秋节的重要场所。在朝向神山的地方,设计团队将五色融入亚丁坝子的铺装,以藏文化“吉祥结”之形,祝福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亚丁村原本有条小溪,但修建人工水渠之后就破坏了村落的原始自然风貌。原始的溪流是怎样的呢?设计团队向自然和乡民寻找答案。在亚丁村附近的溪谷河流里,设计团队记录下石头的大小形状与错落排列的方式以及水陆过渡带的植物特征,倾听当地乡民关于山石圣水的故事。学习并运用这些自然之法进行景观营造,大到溪流蜿蜒形态,小到每一块石头的定位,仔细考究,使溪流呈现出自然而然的效果。
延续亚丁村的文化元素,留住场地记忆,让村落遵循自然的轨迹发展是设计团队的期望。采用自然做功、乡土助力的设计模式是他们新的尝试。只有保持守拙的设计态度,遵循去设计化的路径,才能更好地保护村落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经历重生后的亚丁村已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仍然充满热情,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未来的亚丁村,将举行世界NGO极地生态保护论坛,探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原住民的生产与生活发展策略,诉说着它独特的故事。
项目内容:亚丁村香巴拉文化博物馆、蓝月山谷客栈服务中心、传统建筑保护恢复等